Joyce Yang
澳洲留學生、應屆畢業生所罹患的 「留學生綜合症」—— 面對全球疫情嚴峻職場、身份不明的窘境、對家裡報喜不報憂的習慣,還有時不時冒出的負罪感焦慮感,3個建議協助你掙脫困境
「國際學生付的學費比國內學生高很多,那你的學費是家裡給的嗎?」
「你家裡一定很有錢吧!所以可以來澳洲念書。」
「你在國外讀書一定過爽爽,沒什麼壓力吧!」
「國外念書,你一定都常常趴體或到旅行遊玩對不對!」
「你在國外好不容易畢業了,怎麼還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
「那個誰誰誰已經拿到PR嘞!你怎麼還沒搞定身份?」
以上的問題,是我身邊(曾經是或是現在是)在澳洲留學的朋友遇到過的問題。

其實,出國留學發展至今,從我們父母那一輩到現在,已經有好幾十年的歷史,如果在追朔到“第一批出國留學生”,可能歷史更加久遠。但是,我發現我們的社會依然很容易為留學生貼標籤,或是“自以為是”的用偏見去評斷別人多年努力的人生,親友閒聊言談間不經意透露出的各種評價,常常會影響留學生的情緒,甚至是對於未來發展的選擇。
其實,留學生活和「在國外過爽爽」根本不能畫上等號,有留學經驗的人都能列舉出來,身在異鄉求學還有生活,面對多重語言、文化、課業與生活上的衝擊,再加上求職的挑戰,另外,還要面對「沒有找到工作就要灰溜溜的回國」的心理壓力,若是沒能妥善應對,常常都會累積成為難以排解的心理壓力和情緒重擔,尤其在「家裡付出這麼多錢供你讀書」的壓力之下,很多留學生常常會感受到負罪感和焦慮感。

這些留學生共同的難題 —— 面對全球疫情嚴峻職場、身份不明的窘境、對家裡報喜不報憂的習慣,還有時不時冒出的負罪感焦慮感…等,我想應該可以把這些稱為「留學生綜合症」,如果你身邊有正在經歷這些的朋友,或是你自己本身正在經歷,以下的3個建議可以協助你掙脫困境:
要不要拿身份還有未來的職涯發展是親朋好友永遠最關心的話題,可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如果沒有其他人干擾,你對於身份和未來發展是怎麼想的?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做決定,你會怎麼做決定?
其實,身旁的親朋好友,常常他們在沒有實際國外留學經歷和在異鄉生活經驗的情況下,給你各種"建議"和“指導”,事實上,他們說的,只是基於對於在國外留學和生活的一種想像,也是他們本身對於留學生活這件事的自我投射,我個人覺得如果你受別人“想像出來”的評價而影響,那真的是太傻了!我們的生活、職涯和未來發展,是自己的,難受也是自己擔著,開心也是自己才知道,如果只是為了面子,或是別人的言語而去做決定,真的不是明智之舉。
留學生涯的一切都是你個人的資產,誰也拿不走,不管你是不是在畢業之後拿身份留下來。關鍵在於你是否能夠把留學期間的經歷轉化成對你有利的武器,讓你不管是決定留下來還是回國,都能夠依照你想要的方式去發展。
我拿我自己為例子,我在瑞士留學結束的時候,留下來拿身份並不是我的追求,但是我對於國際工作經驗非常的執著,我的選擇是要有過國際工作經驗後回到亞洲的國家發展,所以我的工作簽證是我在職涯發展方面努力之後的附加價值,而不是我追逐的終極目標。
我有很多好朋友,在留學畢業後回台發展,有些在新創公司,有些在外商公司,有些自己創業,有一個創業後大成功,月營業額超過180萬,回家發展,對他們來說是自己的最佳選擇,他們的發展也超出他們的想像。
所以,留學畢業以後,留下也好,回家也好,去另一個全新的環境也好,最重要的是:你要自己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請記住,你應該活在自己的選擇當中,而不是別人的言語當中。
留學生中當然會有家境殷實,或是“富二代”類別的人,他們完全不用為了生活擔心,出國留學甚至只是一個程序,他們走完程序,回家繼承家業,完全不用擔心未來發展的問題,身份不身份的,對於他們來說也無所謂,但是這樣的人總是少數,大部分的留學生還是屬於要對自己在國外的學費和生活花費負責的,所以很多留學生都要打工對於生活多少做出一些補貼,還有對於生活開銷非常謹慎,有些人更是錙銖必較。
我記得我在瑞士讀書的時候,90%以上是自己做飯來吃,有時候一餐當兩餐吃,買個三明治我都覺得不捨得,和同學們在年終聚在一起吃一頓DIY的火鍋就覺得很奢侈,每一餐吃甚麼,需要花多少錢,我都清楚計算分配,因為我雖然有全額獎學金,學費不用擔心,但是我的工作薪水要負擔:房租、水電瓦斯、保險、通勤費用…每一塊錢都有它的用處,不能隨心所欲。
我身邊也有很多的同學活得比我還辛苦,當然也有買幾百幾千瑞郎的包包、常常叫外賣的同學,還有開豪車,在瑞士買房子的同學,可想而知,在留學生涯裡面,心理的不平衡是大家都要學會去面對的課題。就是因為每個人的家庭背景和經濟情況的不同,在留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有很大的壓力,家裡支持的學費、生活費、打工賺來的錢,大多數的留學生都是這樣在精打細算中走過來的,很多人心裡常常都會有這樣的念頭:我一定要省錢,減輕一些家裡的負擔 。所以其實當聽到類似「你在國外讀書一定過爽爽,沒什麼壓力吧!」的時候,很多留學生都是哭笑不得。

留學生時常都會養成對家裡報喜不報憂的習慣,也會因為還有時不時冒出的負罪感和焦慮感,希望可以用省吃儉用來減輕這樣的感受。
我覺得精打細算過留學的生活不是件壞事,反而能讓人更快獨立,更早培養能夠生活自理各方面能力,但是,也別因為眼前的小拮据,妨礙了以後的大發展。
請你記住,打工(這裡說的打工是對於未來職涯發展助益不大的類別)不是留學的主旋律,省錢也不是留學的目標,你的留學生涯應該變成你有利的資產和助力而不是負擔!在留學的過程中,除了本身科系專業的學習之外,增進語言能力、各種社團活動和比賽、社區活動、實習工作、和專業相關的工作機會…等才是重點,還有要真正的去瞭解當地文化,這些都對你未來的發展,不管是回家還是留下,有很大的幫助。
再來就是在留學生涯中培養一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會是你一輩子的資產,例如固定在自己的社群媒體平台上分享點滴、以親身經歷和一手資訊幫助學弟妹以及想要來留學的人,就好像固定內容輸出一樣,久而久之,這不僅是你自己留學生涯的記錄,也是養成了“堅持”的好習慣,這是做個人品牌的重要基礎。
畢業將至,留學生要面臨的考驗接踵而來就,拿澳洲來舉例,留學生沒有澳洲國籍,雖然澳洲的簽證制度是准許留學生在畢業後合法在澳洲工作2-3年,但是要長期留下來,就必須找到合適的機會,或是為自己創造留澳發展的機會。
在今年疫情衝擊全球職場的情況下,這樣的考驗就更加嚴峻!我身邊有很多非常優秀的留學生,在進行實習工作的同時,也持續投申請找工作,時常會碰到四處碰壁的情況,當他們看著一些同學找到願意擔保工作簽證的雇主,或是正在計畫婚禮的即將和當地人結婚的同學,還有已經準備回家接管家族事業的同學,再看看自己的在苦苦掙扎窘況,心裡一定是充滿了委屈和不甘。

我留學瑞士的時候的一個好朋友,她出國畢業後因為種種原因沒辦法留在瑞士工作,她回到深圳工作,她一開始是做一個投資公司的總裁辦公室的外文翻譯,然後一路從翻譯做到總裁辦公室經理,後來還被提拔為他們公司新的投資項專案部門的總經理,在國內發展的可以說是風生水起。
我認為留學生涯的最大價值在於: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去磨練自己的適應能力,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瞭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有什麼樣的追求和抱負。說了這麼多,其實關鍵就是:找到自我,並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出國讀書之後,是留是走,哪個比較好?其實沒有定論,每個人的請況都不一樣,最重要是做出對你自己最合適的選擇。
以上,說了這麼多關於「留學生綜合症」,最終,希望每個留學中或留學過的朋友知道:你。不。孤。單。有千千萬萬和你一樣的人在各自的角落裡面默默努力,以上3個建議,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Joyce的新書《遠距力:28天成功踏入遠距工作圈的養成計畫》
Readmoo:https://reurl.cc/e9vA67
Kobo樂天:https://reurl.cc/xgxAz1
IG: @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soz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