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yce Yang
逼自己更努力,逼自己早起... —— 其實你知道嗎?逼也沒有用!你需要的是瞭解這一點!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鐵則就是:早起好棒棒!早期的鳥兒有蟲吃!早起是勤奮的代表!早起是優秀青年!早起是。。。這個好處清單我可以一直列下去。
然後我們還會看到網路上廣為流傳的“全世界頂尖CEO都是早上5點之前起床”之類的文章持續嚇唬我們,例如:股神巴菲特、蘋果創辦人賈伯斯、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等,他們奉行早起,同時鼓勵大家追隨,養成晨型習慣,有助身體更健康、思緒更清晰、工作更有效率。
看到這些,就更加讓我們這些平常人,覺得羞愧難當,好像是一個證明…你看吧!就是因為我們無法早起,所以我們不能成功。
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早起 = 成功,這個真的是定理,還是一種廣為流傳的迷思?
上周有一個粉絲私訊我,因為她看到了我寫關於自律的文章,她問了我拷問靈魂的問題:我想要培養早起和運動習慣,目前給培養運動習慣設下的陷阱是「買教練課」,用花錢了就要認真上課的心態去逼自己,早起部分則完全想不到可以設什麼陷阱,因為我太喜歡睡覺了,不知道Joyce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
我隔了好幾天才回覆她,原因是因為,她的問題我想了好幾天,但是一直覺得沒有辦法給她一個很好的答案所以遲遲沒有回覆。
我花了好幾天認真思考,習慣的養成,還有早起這個永恆的問題。其實我認為早起也是喜歡養成的一種,所以我針對早起來說。
小時候,我爸爸都是在5點以前起床,在吃早餐以前,他就已經完成了很多事情,讀書看報,準備公職考試…等等,他和我說,爺爺奶奶以前起的更早,不到五點就起來了,因為他們都是莊稼人,農忙總是有幹不完的活,然後爸爸就會和“訓練”和“期待”我也是這樣的,能夠早起讀書,這樣才是好孩子,這樣才是為了往不頹廢人生打下的基礎。
然後,家裡的長輩們是不是還要和我說很多早起成功人士的故事,這讓很難早起,早起非常非常痛苦的我生理心理都感到非常煎熬,寫到這裡,我想讀者裡面,有很多是和我一樣的。

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我是和另外5個女同學住在學校宿舍,因為我們都是同系的,所以大家的課表時間差不多,作息上面互相影響約束,所以很很相近。一直到我出國讀書,在外面和室友合租房子住,大家都有不同的工作,有的同時在讀書,有的沒有,那個時候,我才真正有機會瞭解自己的生活作息,找到比較合適自己的節奏。
大致上,早上9點以前起床對我來說是很勉強的,即便起來了,我也要很長的時間來“真正清醒”,所以當時我選的課幾乎都是在下午或是晚上上課。運動對我來說是下午5點以後是最能達到的, 比起晨跑,我更喜歡夜跑。
但是從小到大的觀念還是影響著我,我還是對於無法早起耿耿於懷。
後來,我看到許多科學家和醫生研究晨型人 vs 夜行人(還有中間型)的研究,就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的振奮!
成年人的作息型態(chronotype)是晨型、夜型,或是中間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遺傳決定的。
所以說如果你是夜貓子,很有可能你的雙親之一或甚至兩人都是夜貓子。(二隻夜貓生出晨鳥的比例很低)
簡而言之,為什麼人會分為: 晨型人、夜行人,還有中間型,因為在遠古時代,當人們還在打獵和茹毛飲血的時候,我們為了要抵禦猛獸的攻擊,把聚落裡面的人們分成好幾組來看守,有的是早上的那一班,有的是日常的那一班,有的是晚上的那一班,有點像是醫護人員論三班一樣,然後我們的基因演變到今日,就造成了有晨型人、夜行人,還有中間型。
「晨型人」,大約占人口比例40%。晨型人比較喜歡黎明起床,一點都不需要勉強,他們也在早晨有最佳的工作表現,大腦這個時候很靈活,我老公就是標準的晨型人。另一種是則是「夜型人」,大約占人口比例30%。他們自然而然偏好晚睡和晚起,有時甚至過了中午才醒來,他們在晚上的時候會爆發靈感,可以完成很多事情。而剩下的30%人,則是介於這兩型之間的不同地帶,有稍微偏向晨型的,也有稍微往夜型的,我自己本身就是比較偏向夜型的中間型。
當然,每種類型的人,都可以經過習慣的培養去調整生活作息,但是這裡說的調整,是“微調”,而不是整體改變你天生的“型”。
所以,你是不是可以自動早起,大多數是卻決於你的遺傳基因,和你努不努力真的沒有什麼關係,放下你的負罪感吧!
可是後來的歷史發展,大部分國家進入了農業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變成了絕大多數人所遵循的慣例,連商業活動、政治活動,以至於讀書考試,都是以這樣的時間表去進行。

夜型人長久以來背負著較多負面的評價,大部分的國家和社會給予夜貓子非常不平等的看待。
最常見的標籤就是:夜貓子是懶惰的。
因為他們晚起,然後到淩晨才能入睡,其他人(多半是早鳥)基於錯誤的迷思而覺得責備他們的生活作息是天經地義的,再加上整體社會運行的時間表,還有根深蒂固的觀念,偏執的認為喜歡晚睡晚起是出於選擇,如果不那麼懶散,他們一定也能夠早起。然而,夜貓子是夜貓子,是基因決定的,他們沒有錯,而是我們大部分的社會時間體制在建立的時候沒有把他們的天生作息考慮進去。
有很多的夜貓子必須在社會期待下必須早起,而且心裡可能還會有負罪覺得怎麼自己無法早起,還必須在表現不理想的早上開始工作,而他們真正的潛力又在傍晚及入夜時發揮,但是標準的工作時間在那之前早已經結束了,老闆也看不到。最最慘的,是夜貓子通常很晚才能入睡,但是卻又必須與早鳥同時起床,於是他們可能面臨睡眠長期受到剝奪,因睡眠不足而導致的健康問題就比較容易會降臨在夜貓子身上。
我們在瞭解了不同型人時候,我認為整體工時和社會期待需要改變,有彈性的工作時間,可以讓各種作息型態的人們去選擇,而不是單單只偏向其中一個極端。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提出演化論的達爾文都是著名「夜貓」,他們不成功嗎?

早在1998年,就已經有研究指出晚睡又晚起的「夜貓」工作收入普遍比起早睡早起的人更高,英國南安普敦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針對356位晨型人同318位夜貓型人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夜貓」型的人多數從事高薪工作,生活較為富裕。
我在網上找到一個測驗自己是屬於:晨型人、夜型人、更接近晨型人、更接近夜型人,還有中間型的測驗,總共19個問題,然後加總所得的數值計算出你的總得分,我的分數是42,是中間型的最低數值,我自己的理解是我雖然在分數上面是劃分為中間型,但是也有偏向更接近夜型人的傾向。

測試網址:https://kknews.cc/psychology/qjq28er.html
說了這麼多,關於早起,我的體會是 : 不要刻意勉強自己,人本來就是分為 :晨型人、夜型人,還有中間型的。但是這不是說我們就開始隨意賴床和熬夜,而是要建立適合自己的規律!
你要做到的是瞭解自己是什麼型的人,然後最大化的管理你的時間。
在我們終於厘清成功方程式不是早起=成功的時候,我們就要開始來思考,什麼是成功的關鍵點???
當我們知道自己不是晨型人之後,這不是給你熬夜追劇的正當理由,而是要去妥善規劃你的24小時,建立適合自己“型”的生活作息還有習慣。
有研究指出,當人們打電動、滑手機的時候大腦會短暫的產生多巴胺(dopamine),而多巴胺是讓我們感覺快樂的因子。反而那些能讓生活變的更好的,像是讀書、運動、冥想、工作…是需要比較長時間的進行後,我們的大腦才會產生更多更穩定的多巴胺。

所以,我們是可以訓練我們的大腦的,靠著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來訓練。知道自己是什麼型人後,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再適度的push自己,才能在適合自己和最舒適的方式下讓自己成長,走向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別再迷失在"晨型人等於成功"的迷思裡面無法自拔,各種型的人都可以成功,他們不一定都是早睡早起,但是他們一定都有一套方法有效而且最大化的利用每天寶貴的24小時。
+++++++++++
Joyce的新書《遠距力:28天成功踏入遠距工作圈的養成計畫》
Readmoo:https://reurl.cc/e9vA67
Kobo樂天:https://reurl.cc/xgxAz1
IG: @joyceseesozandtheworld #只要我們閃閃發光大家都會看到我們來自的地方 #大鎖國時代你必須主動規劃自己的幸福和前途 #你要的幸福自己做主 #Joyce聊成長 #Joyce聊遠距工作 #Joyce聊在家工作 #Joyce聊態度 #Joyce的國際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Joyce的遠距工作生活規劃課程 #我們都能擁有一點點不平凡 #另類成功 #另類youtuber #WishtoWow #知識型網紅 #複合型人才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國際工作情報站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seestheworld Joyce的IG:@joyceseesozandtheworld https://www.instagram.com/joyceseesozandtheworld/ Joyce的不公開社團:Joyce的異國戀情分享園地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joycetalkscrossculturalrelationship/